首页>新闻中心
摘自水产商情
在全球饲料产业震荡和水产行情波动的双重夹击下,中国水产饲料行业正经历一轮激烈竞争。供需失衡、原料涨价以及养殖端信心不足,使产业面临压力,但也为具备实力的头部企业提供了整合和抢占市场的机会。
水产饲料产量波动背后
过去十年,中国水产饲料产量经历了明显的周期波动。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2016-2018 年间水产饲料产量保持上升,2018 年曾达到 2500 万吨左右。但自 2019 年开始,由于鱼类尤其是普水鱼价格下行,养殖效益下降,导致水产饲料需求明显走弱。
2021-2022 年,水产品价格回暖,叠加饲料渗透率提升,产量重新回升。然而,2023 年再次出现下行拐点,全国水产饲料产量为 2344.4 万吨,同比下降 4.9%。这不仅低于近年高点,也反映出养殖端对饲料投放的谨慎态度。尤其是草鱼、鲫鱼等普水鱼全年价格低迷,严重打击养殖户信心,导致投料积极性下降。
草鱼作为我国养殖面积大、产量高的淡水鱼种,其价格在 2023 年均价约 8.5 元/斤,相比 2022 年下降约 10%。而特种水产品如加州鲈、生鱼价格跌幅更大,加州鲈2023 年均价下降约 15%-20%。这直接影响了特种水产饲料的需求,也令整个产业承压。
两超多强格局加速形成
尽管整体市场出现下滑,但行业格局正在加速向头部集中。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已形成以海大集团和通威股份为“双龙头”的格局,其余新希望、粤海饲料、恒兴饲料、澳华集团、正大集团、大北农等构成多强格局。
以 2020 年为例,海大集团水产饲料市占率超过 18%,通威股份约为 13%,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 30%。到 2023 年,海大集团市占率已升至 22%,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龙头。同期新希望从 2018 年的 4.8% 提升至 7.3%,显示出二线企业也在稳步扩张。
例如:
海大集团 2018-2023 年水产饲料销量从 311 万吨提升至 524 万吨,增幅达 68%;
新希望则从 106 万吨增加到 171 万吨,增长 61%。
相比之下,粤海饲料虽销量从 86 万吨增长至 87 万吨,但市占率微降,从 3.9% 减至 3.7%。
这显示出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和渠道快速扩张,而部分中小企业则面临增长乏力的压力。
特种水产饲料仍是小而散
我国特种水产饲料企业整体规模较小。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,全国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约有 600 家,年产 4 万吨以上的不足 25 家,主要集中在福建、广东、浙江、山东等沿海地区。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、产品结构单一、技术研发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。
例如:
福州高龙饲料有限公司,隶属香港高龙集团,在南美白对虾、鳗鲡、海水鱼等细分市场具备较强影响力。
浙江龙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鳖类饲料,在华东地区鳖养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日清丸红饲料株式会社虽未在中国设厂,但其海水鱼饲料在进口市场占有较高份额。
这也使特种水产饲料领域成为未来市场整合的重要方向。随着养殖品种多样化及高价值水产品需求上升,特水饲料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现。
对虾饲料集中度再提高
对虾饲料市场近年集中度显著提高。2023 年,全国对虾饲料销量达到 182.4 万吨,相比 2022 年的 165.6 万吨增长 10.1%。其中:
海大集团表现突出,销量从 51 万吨增加到 60 万吨,市场份额由 31% 升至 34%。
通威股份销量虽维持在 21.3 万吨,但市场份额从 12% 稍降至 11%。
澳华集团紧随其后,销量约 20 万吨
恒兴集团和粤海集团则分别为 18.2 万吨和 13.5 万吨。
五大企业合计占据对虾饲料市场 73% 的份额,集中度之高凸显了产业进入壁垒正在提高。
原料波动与气候冲击加剧风险
2023 年全球鱼粉价格飙升至 17400 元/吨,主要受秘鲁捕鱼季收获不及预期影响。鱼粉作为水产饲料重要蛋白源,价格波动直接推高饲料生产成本。
此外,豆粕价格也曾于 2023 年 6-8 月间出现近 32% 的上涨。豆粕现货价格从约 4200 元/吨冲高至 5550 元/吨,迫使许多饲料企业面临“涨价保质”还是“压价抢市”的两难局面。
2024 年一季度华南地区气候异常,部分品种无法正常投料;二季度全国连续降雨则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、水体溶氧度降低,影响水产动物摄食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鱼类死亡现象。这不仅影响短期饲料需求,更对部分中小饲料厂商造成现金流冲击。
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
面对需求下滑与原料涨价的双重压力,行业内价格战再起:
通威农发在华南区域率先对生鱼饲料进行降价,并通过提供养殖户收鱼补贴、承诺更低的饲料系数等手段增强竞争力。2024 年,该策略更是延伸到草鱼、加州鲈、罗非鱼、鳜鱼、鲮鱼等品种,形成更大范围的价格战。
海大集团旗下珠海海龙公司则在原料涨价期逆势降价,推出高质、中价产品,帮助养殖户缓解成本压力,也成功带动了普水料销量增长。2023 年 6 月至 8 月间豆粕价格暴涨期间,海龙主动选择降价 3%-5%,抢占市场份额。
这轮价格战反映出行业的激烈竞争,但也揭示出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、产业链整合能力及资金实力,能在价格波动中保持竞争力。
头部企业优势持续凸显
尽管竞争加剧,头部企业依旧显示出较强韧性:
海大集团、通威股份、澳华集团等企业不仅拥有更高的市场份额,还在产品研发、服务体系及财务健康度上保持领先。2023 年海大集团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,但公司主动对优质养殖户延长信用期,以降低养殖端资金压力,增强客户黏性。
而粤海饲料、恒兴集团等区域性龙头虽体量略小,但在南方市场仍具较强的市场基础和客户网络。尤其在高端品种如对虾、海水鱼、鳖等领域,这些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保住了一定市场份额。
总体来看,随着水产品价格逐步企稳及养殖户信心恢复,头部企业有望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和强大服务能力,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风险仍存:多重不确定性下的隐忧
尽管行业潜力犹存,但风险不容忽视。天气异常、重大疫病、原材料价格波动均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例如:
高温、暴雨、台风等极端天气不仅影响养殖存活率,也可能引发局部疾病爆发,短期内造成饲料需求骤减。
对虾养殖曾因“EMS 疫病”出现大幅减产,导致饲料需求骤降。
全球农产品贸易紧张局势、美元汇率波动、国际运力瓶颈都可能引起原料价格再度剧烈波动。
在经历了 2023 年的原料价格震荡和行情低迷后,2024 年水产饲料行业处于周期底部的修复期。未来是否能平稳走出低谷,很大程度取决于水产养殖行情、气候环境以及头部企业的应变能力。
总体而言,水产饲料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与洗牌中,正向集中化、高质量发展迈进。短期波动或许带来阵痛,但行业长期成长的趋势依然不容忽视。